大多數企業想做禮儀培訓,是因為現實工作中某些員工的“非禮”行為給公司帶來不好的形象甚至是直接損失。
期待著通過教導員工掌握著裝,接待,溝通,宴席,乘車等方面的禮儀規范,企業和個人的素質形象就得到了全面提升。
其實,很多人都不知道,在中國古代禮和儀是不一樣的。“禮”是內在的,是人們對自己,對他人的尊重敬意的態度。“儀”是外在的,是通過一定的形式,程序,動作等表現出來的禮。禮和儀是密不可分的,禮是靈魂,儀是表現,當內在的禮以外在的儀式表現出來時,禮和儀才完美結合,才是完整的禮儀。
什么是儀式?某種升旗有旗手,副旗手多少個人,它有一套儀式,怎么甩開旗幟,這叫儀,這個儀最容易引起我們注意,我們很多人就學這個,而忘了它里面的靈魂,就是為什么要這樣。有時結婚為什么要拜天地,為什么還要拜高堂,儀式后面還有一個禮儀的含義,這才是內涵和靈魂。
《左傳》記載,昭公二十五年,趙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,子太叔對曰:“此儀也,非禮也。”禮一定要有內心恭敬,充分領略這套儀式背后的意思。像魯迅先生講的“默哀三分鐘,心里想拳經”,那就沒有意思。
所以中國的禮節一定要有人文內涵,這個人文內涵通過外在的儀式表現出來,比方對老齡人,對長輩,對老師就要尊敬,“或飲食,或坐走,長者先,幼者后”(《弟子規》),這是一個核心-敬!
所以說,一個企業進行禮儀的培訓,不要只是進行一些“儀”方面的學習,如果企業人的恭敬心沒有恢復開發和培養,“禮”的靈魂沒有建立,那么學習再多的“儀”的知識只會變得更加虛偽,因為與你接觸的人還是感受不到真正的尊重。
各位管理者,讓我們的團隊成員真正成為知禮,懂禮之人,實現個人和企業,從形象到素質的全面提升。